在本国谋反,自然是要处死的。出使别国的时候谋反,这样荒唐的事情,简直闻所未闻。就是处死,宋国这边也不好再说什么。
难怪,宋君面色阴沉,难怪这些天再没有收到齐国的信件。
蠢材,蠢材,他派赵存出使时,是想着蠢人好把握,却不料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他怎么能蠢到在齐国谋反?
希望齐君杀了他就好了,若是还不行,就送些东西过去。
却听赵殷继续哭诉道:“齐君陈兵渭水,还把女儿绑了,要拿女儿祭旗。女儿拼死才逃回宋国,求父皇救救女儿!”
原来不是他想的这么简单,齐国是要同宋国开战了。
听闻此言,宋君才知道紧张,忙道:“快,快派人去渭水边看看。”
齐国数日之间就陈兵渭水,想是齐君怒极,盛怒之下,随时都会北渡。
要是打起来,宋国的兵力粮草哪里来得及调动?偏偏这件事情,还是他们宋国理亏。
宋君顿时弯下脊背,看起来颓丧了不少,再问了一遍:“荣宁,真是齐君亲自带兵?”
赵殷声泪俱下:“是,他处置了兄长,即刻就把我绑过来了,兄长的尸首还挂在渭水对面,齐君的营帐前。”
宋君往后一靠,倒在椅背上,半晌说不出话。
*
渭水将齐宋两国分开,是天然的国界。
湍流汹涌,十来个士兵伏在北岸的草丛中,往南边窥探。
隐约可以看见,成千上百个齐国士兵正在河岸边扎木筏,岸边已经堆了不少的木筏。
而后一个身披银白盔甲的年轻男人过来巡查,那些士兵都放下手中的活儿,单膝跪下行礼。
看得差不多了,宋国士兵这才回去复命。
他们赶回宋国皇宫时,已是凌晨。
宋君坐在龙椅上,一日未动,殿中的朝臣也陪着站了一天一夜。
他仍怀有一丝希望:“真的是齐君亲自带兵?看到他了吗?”
“是。”
如遭雷击,宋君眼前一黑,身子歪着就倒了下去。
身边的太监尖声喊道:“传太医,传太医!”
半晌,宋君才悠悠转醒,他推开面前的太医,气若游丝,对朝臣道:“谁、谁有办法……即刻封侯拜相、封侯拜相……”
沉默许久,最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翁出列行礼。
“老臣愿渡渭水,劝服齐君退兵。”
那老翁身形清瘦,须发全白,连行走都不便。
宋君却仿佛看见了救命稻草,跌跌撞撞地走下台阶,握住他的双手:“公孙先生,我宋国江山就全仪仗先生了。”
公孙老先生点点头,目光坚定,视死如归:“请陛下备船,齐君不退兵,老臣绝不折返。”
*
渭水的另一边,主将营帐里。
五王爷傅让瘫坐在椅子上,望着映在帐子上,乱晃的赵存尸体的影子,无奈道:“皇兄让我过来做什么?自己不来,我又不会打仗?把事情办砸了怎么办?”
银白锃亮的头盔被放在案上。原来白日里,窥伺的宋国士兵看见的,根本不是傅询,而是他。
他也根本没有带兵过来,这儿的士兵,都是渭水本地的驻军。
事已至此,宋国已经不值得调兵了。
傅让百无聊赖地弹着坚硬的护腕,忽然想起一件事情,跳到地上,把自己带来的包袱打开。
他从包袱里翻出一个小册子。
这是他临走时,韩悯塞给他的。
傅让翻了翻,头一句写着——
倘若宋国派人来说,必是公孙论。公孙论其辞,大要有三。
后边便写着当如何应答的话。
傅让疑惑地眨眨眼睛,韩悯怎么连这也知道?
第96章语气软和
渭水江面开阔,横断南北。
此时距离赵殷回到宋国、宋君收到齐国陈兵渭水的消息,已经过去三日,打探消息的士兵可以骑着快马往返,已经一把年纪的公孙先生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。
宋君御赐的马车里垫着数重柔软的褥子,白发白须的老先生拄着拐杖,端正地坐在车厢里,眉头紧锁。
外边驾车的士兵也很为难,来的时候,宋君一面说要快点到,省得齐国发兵,一面又说,要顾及老人家的身体,不要把他颠散架了。
公孙先生自己倒不在意,反倒催促他们快走。
日夜兼程,直至第三日夜间,马车抵达渭水江畔的一个小镇。
深秋时节,入夜之后,江上笼罩着一重挥散不去的白雾。
江水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,湍急无比,没有几十年行船经验的老手行船,根本无法过江。
来不及休整,公孙先生匆匆换了件素衣,就找了一个同他差不多年岁的老船夫,两人连夜渡江,不用旁人跟随。
一叶扁舟行得轻快,很快就消失在弥散的白雾之中。
也不知过了多久,扁舟靠岸。
月色不明,公孙先生要下船时,脚下一滑,差点跌进冷水里。
虽然最后拄着拐杖站稳了,但还是浸湿了半幅衣裳。
难怪,宋君面色阴沉,难怪这些天再没有收到齐国的信件。
蠢材,蠢材,他派赵存出使时,是想着蠢人好把握,却不料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他怎么能蠢到在齐国谋反?
希望齐君杀了他就好了,若是还不行,就送些东西过去。
却听赵殷继续哭诉道:“齐君陈兵渭水,还把女儿绑了,要拿女儿祭旗。女儿拼死才逃回宋国,求父皇救救女儿!”
原来不是他想的这么简单,齐国是要同宋国开战了。
听闻此言,宋君才知道紧张,忙道:“快,快派人去渭水边看看。”
齐国数日之间就陈兵渭水,想是齐君怒极,盛怒之下,随时都会北渡。
要是打起来,宋国的兵力粮草哪里来得及调动?偏偏这件事情,还是他们宋国理亏。
宋君顿时弯下脊背,看起来颓丧了不少,再问了一遍:“荣宁,真是齐君亲自带兵?”
赵殷声泪俱下:“是,他处置了兄长,即刻就把我绑过来了,兄长的尸首还挂在渭水对面,齐君的营帐前。”
宋君往后一靠,倒在椅背上,半晌说不出话。
*
渭水将齐宋两国分开,是天然的国界。
湍流汹涌,十来个士兵伏在北岸的草丛中,往南边窥探。
隐约可以看见,成千上百个齐国士兵正在河岸边扎木筏,岸边已经堆了不少的木筏。
而后一个身披银白盔甲的年轻男人过来巡查,那些士兵都放下手中的活儿,单膝跪下行礼。
看得差不多了,宋国士兵这才回去复命。
他们赶回宋国皇宫时,已是凌晨。
宋君坐在龙椅上,一日未动,殿中的朝臣也陪着站了一天一夜。
他仍怀有一丝希望:“真的是齐君亲自带兵?看到他了吗?”
“是。”
如遭雷击,宋君眼前一黑,身子歪着就倒了下去。
身边的太监尖声喊道:“传太医,传太医!”
半晌,宋君才悠悠转醒,他推开面前的太医,气若游丝,对朝臣道:“谁、谁有办法……即刻封侯拜相、封侯拜相……”
沉默许久,最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翁出列行礼。
“老臣愿渡渭水,劝服齐君退兵。”
那老翁身形清瘦,须发全白,连行走都不便。
宋君却仿佛看见了救命稻草,跌跌撞撞地走下台阶,握住他的双手:“公孙先生,我宋国江山就全仪仗先生了。”
公孙老先生点点头,目光坚定,视死如归:“请陛下备船,齐君不退兵,老臣绝不折返。”
*
渭水的另一边,主将营帐里。
五王爷傅让瘫坐在椅子上,望着映在帐子上,乱晃的赵存尸体的影子,无奈道:“皇兄让我过来做什么?自己不来,我又不会打仗?把事情办砸了怎么办?”
银白锃亮的头盔被放在案上。原来白日里,窥伺的宋国士兵看见的,根本不是傅询,而是他。
他也根本没有带兵过来,这儿的士兵,都是渭水本地的驻军。
事已至此,宋国已经不值得调兵了。
傅让百无聊赖地弹着坚硬的护腕,忽然想起一件事情,跳到地上,把自己带来的包袱打开。
他从包袱里翻出一个小册子。
这是他临走时,韩悯塞给他的。
傅让翻了翻,头一句写着——
倘若宋国派人来说,必是公孙论。公孙论其辞,大要有三。
后边便写着当如何应答的话。
傅让疑惑地眨眨眼睛,韩悯怎么连这也知道?
第96章语气软和
渭水江面开阔,横断南北。
此时距离赵殷回到宋国、宋君收到齐国陈兵渭水的消息,已经过去三日,打探消息的士兵可以骑着快马往返,已经一把年纪的公孙先生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。
宋君御赐的马车里垫着数重柔软的褥子,白发白须的老先生拄着拐杖,端正地坐在车厢里,眉头紧锁。
外边驾车的士兵也很为难,来的时候,宋君一面说要快点到,省得齐国发兵,一面又说,要顾及老人家的身体,不要把他颠散架了。
公孙先生自己倒不在意,反倒催促他们快走。
日夜兼程,直至第三日夜间,马车抵达渭水江畔的一个小镇。
深秋时节,入夜之后,江上笼罩着一重挥散不去的白雾。
江水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,湍急无比,没有几十年行船经验的老手行船,根本无法过江。
来不及休整,公孙先生匆匆换了件素衣,就找了一个同他差不多年岁的老船夫,两人连夜渡江,不用旁人跟随。
一叶扁舟行得轻快,很快就消失在弥散的白雾之中。
也不知过了多久,扁舟靠岸。
月色不明,公孙先生要下船时,脚下一滑,差点跌进冷水里。
虽然最后拄着拐杖站稳了,但还是浸湿了半幅衣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