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雨
(二十六)
雁门关外死里逃生,穆桂英一路南奔。
为了避人耳目,穆桂英唯有易容乔装。进入汴京时俨然是一个年青文士打扮。
一别数年,汴京比以前更繁华了;酒肆勾栏,声色犬马,无一不备,完全不像一座不久之前辽军压境,宋师屡败风声鹤唳,惶惶不可终日之地。
桂英在南归途中已得知休哥敉平耶律德荣兵变的消息。耶律德荣死了,杀死凤仪公主的许奕雯亦葬身鱼腹,宋国君臣额手相贺,认为辽人经此内乱,必定元气大伤无力南侵,又可以过一番歌舞升平,珠帘春暖的日子了。
穆桂英回到天波府是在进入汴京后的第三日。北警虽除,她仍是个钦犯,不得不步步为营。
天波府门前比以前冷落得多了。闻战鼓始思良将,太平日子只合吟风弄月,将军世家的天波府已不再是朝廷关注的焦点。
这总比狡兔尽,良弓藏;得天下,杀功臣的朝代好。
只是…
她静悄悄的进了大门从来没有人守卫的天波府。
也不需要。
汴京百姓对杨家是尊重的,绝不会有闲杂人等擅闯。更遑论前来惹事生非了。
刚拐过了大门后的影壁,九妹迎面而来。
「桂英!」
杨家的人就是不同。穆桂英虽已小心乔装仍被她一眼就认出来。
当然马上就惊动了太君。
余太君比前更苍老了。
桂英见到老人,再压止不住汹涌情绪,扑到太君膝前,泪水如泉涌出。
仿如隔世。
然后是大娘,二娘,三娘各人,还有与她年纪相差无几的婆婆柴郡主,当然还有文广,金花…
大家见桂英平安归来,当然是大喜过望。只有余太君脸上有忧戚之色。
穆桂英自然明白,再细想大娘等如何都在府中,更觉纳闷。
当夜,众人一起用过晚膳后,桂英就来到太君房中。
两人一夜详谈。
她没有任何隐瞒。
「桂英红杏出墙,对不起杨家…」
难得的是太君毫无斥责之意。
「你又何需理会世俗之见?想我天波府中孤寡满门,孀居之人的日子是怎样敖过来的,老身焉会不知?人生匆匆不过百年,能少一个遗憾就是好事。只是…天威难测,日前圣上已解除了杨家兵权,红颜军亦暂另派文臣接掌,万一…」
余太君欲言又止。
桂英哪会不明白老入的苦恼。
「太君放心,桂英绝不会令杨家蒙上不忠之名。今次回到天波府,也只是想见太君与儿女一面。桂英请太君明日就亲缚桂英上殿面圣,桂英即受斧钺之诛。,也甘之如饴。」
余太君轻叹了一声,说:「这也太难为你了。」
桂英回道:「这祸是桂英闯出来的,虽云朝廷不允发兵,覆师之责不全在桂英身上,但身为大将,折了这许多将士,丢了守所,更令公主惨遭横祸,桂英责无旁贷。天波府历代忠良,岂能窝藏钦犯,犯下欺君的灭门大罪?桂英本来就应已在雁门身首异处,现在这些日子都已是赚来的了,即使明日主上龙颜震怒要把桂英千刀万剐又何妨,唯一放不下的是文广,金花,桂英走了后,希望太君与府中各人代桂英照顾教导,桂英愿来生犬马以报?」说罢已泣不成声。
二人终夜留在太君房里尽诉衷情未踏出房门半步。
早朝时份,太君手持龙头拐枚,亲缚桂英上殿面圣。
只见穆桂英一身白衣,麻绳系腕,七尺青丝披背,却仍掩不住那令人目眩的艳光。
皇帝震怒形于色表,只是天波府不比寻常,余太君更是先帝也极尊崇之人,手中龙头拐杖亦先帝所赐,「上打昏君,下打侫臣」虽只是谣传,也不无顾忌。唯令皇帝爱女丧命在前,覆师在后,如果不找个人背上这黑窝,如何能保存皇帝威严?当下就厉色问跪于金阶前桂英:「你可知有罪?」
「罪臣守土无方,令宫花殒落,万死不足以赎其罪。但罪止于罪臣一人,但望主上勿使牵连杨家。」
皇帝一听,有点不悦,但又不好发作,心想:如判她有罪,必定诛杀,如此一来,杨家可能离心,他日若边关有事,尚有何人拒敌?但若赦她死罪,一则难正朝纲,二来丧女之痛难以平服,沉思了一会,就问群臣想法如何,心想如果说「要杀」的人占多数,那时处以极刑,杨家也无话可说。
皇帝金口一开,登时间龙庭上议论纷纷,有说应赦的,有说应杀的,扰扰攘攘也说不清一个道理来。
皇帝见殿上公卿都无法作出定论,就下旨将桂英收入天牢,候旨处斩。同时下旨此事只罪桂英一人,杨家不受牵连,红颜军拨回花解语节制。
余太君本想保奏,桂英却视以眼神制止。
太君心想:皇帝这一手也来得狠毒,一严一宽,似是开恩不降罪杨家,却又把桂英问成死罪。但回心一想:既斩监候而不是斩立决,事情就有干旋余地,当下如太偏护桂英,群臣可能反而倒向严办,就弄巧
(二十六)
雁门关外死里逃生,穆桂英一路南奔。
为了避人耳目,穆桂英唯有易容乔装。进入汴京时俨然是一个年青文士打扮。
一别数年,汴京比以前更繁华了;酒肆勾栏,声色犬马,无一不备,完全不像一座不久之前辽军压境,宋师屡败风声鹤唳,惶惶不可终日之地。
桂英在南归途中已得知休哥敉平耶律德荣兵变的消息。耶律德荣死了,杀死凤仪公主的许奕雯亦葬身鱼腹,宋国君臣额手相贺,认为辽人经此内乱,必定元气大伤无力南侵,又可以过一番歌舞升平,珠帘春暖的日子了。
穆桂英回到天波府是在进入汴京后的第三日。北警虽除,她仍是个钦犯,不得不步步为营。
天波府门前比以前冷落得多了。闻战鼓始思良将,太平日子只合吟风弄月,将军世家的天波府已不再是朝廷关注的焦点。
这总比狡兔尽,良弓藏;得天下,杀功臣的朝代好。
只是…
她静悄悄的进了大门从来没有人守卫的天波府。
也不需要。
汴京百姓对杨家是尊重的,绝不会有闲杂人等擅闯。更遑论前来惹事生非了。
刚拐过了大门后的影壁,九妹迎面而来。
「桂英!」
杨家的人就是不同。穆桂英虽已小心乔装仍被她一眼就认出来。
当然马上就惊动了太君。
余太君比前更苍老了。
桂英见到老人,再压止不住汹涌情绪,扑到太君膝前,泪水如泉涌出。
仿如隔世。
然后是大娘,二娘,三娘各人,还有与她年纪相差无几的婆婆柴郡主,当然还有文广,金花…
大家见桂英平安归来,当然是大喜过望。只有余太君脸上有忧戚之色。
穆桂英自然明白,再细想大娘等如何都在府中,更觉纳闷。
当夜,众人一起用过晚膳后,桂英就来到太君房中。
两人一夜详谈。
她没有任何隐瞒。
「桂英红杏出墙,对不起杨家…」
难得的是太君毫无斥责之意。
「你又何需理会世俗之见?想我天波府中孤寡满门,孀居之人的日子是怎样敖过来的,老身焉会不知?人生匆匆不过百年,能少一个遗憾就是好事。只是…天威难测,日前圣上已解除了杨家兵权,红颜军亦暂另派文臣接掌,万一…」
余太君欲言又止。
桂英哪会不明白老入的苦恼。
「太君放心,桂英绝不会令杨家蒙上不忠之名。今次回到天波府,也只是想见太君与儿女一面。桂英请太君明日就亲缚桂英上殿面圣,桂英即受斧钺之诛。,也甘之如饴。」
余太君轻叹了一声,说:「这也太难为你了。」
桂英回道:「这祸是桂英闯出来的,虽云朝廷不允发兵,覆师之责不全在桂英身上,但身为大将,折了这许多将士,丢了守所,更令公主惨遭横祸,桂英责无旁贷。天波府历代忠良,岂能窝藏钦犯,犯下欺君的灭门大罪?桂英本来就应已在雁门身首异处,现在这些日子都已是赚来的了,即使明日主上龙颜震怒要把桂英千刀万剐又何妨,唯一放不下的是文广,金花,桂英走了后,希望太君与府中各人代桂英照顾教导,桂英愿来生犬马以报?」说罢已泣不成声。
二人终夜留在太君房里尽诉衷情未踏出房门半步。
早朝时份,太君手持龙头拐枚,亲缚桂英上殿面圣。
只见穆桂英一身白衣,麻绳系腕,七尺青丝披背,却仍掩不住那令人目眩的艳光。
皇帝震怒形于色表,只是天波府不比寻常,余太君更是先帝也极尊崇之人,手中龙头拐杖亦先帝所赐,「上打昏君,下打侫臣」虽只是谣传,也不无顾忌。唯令皇帝爱女丧命在前,覆师在后,如果不找个人背上这黑窝,如何能保存皇帝威严?当下就厉色问跪于金阶前桂英:「你可知有罪?」
「罪臣守土无方,令宫花殒落,万死不足以赎其罪。但罪止于罪臣一人,但望主上勿使牵连杨家。」
皇帝一听,有点不悦,但又不好发作,心想:如判她有罪,必定诛杀,如此一来,杨家可能离心,他日若边关有事,尚有何人拒敌?但若赦她死罪,一则难正朝纲,二来丧女之痛难以平服,沉思了一会,就问群臣想法如何,心想如果说「要杀」的人占多数,那时处以极刑,杨家也无话可说。
皇帝金口一开,登时间龙庭上议论纷纷,有说应赦的,有说应杀的,扰扰攘攘也说不清一个道理来。
皇帝见殿上公卿都无法作出定论,就下旨将桂英收入天牢,候旨处斩。同时下旨此事只罪桂英一人,杨家不受牵连,红颜军拨回花解语节制。
余太君本想保奏,桂英却视以眼神制止。
太君心想:皇帝这一手也来得狠毒,一严一宽,似是开恩不降罪杨家,却又把桂英问成死罪。但回心一想:既斩监候而不是斩立决,事情就有干旋余地,当下如太偏护桂英,群臣可能反而倒向严办,就弄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