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权在握,生杀予夺便只在一念之间。薛崇训道﹕“身为将校本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荣,死在这屋子里会很遗憾吧?如今突厥人入寇,我决定不杀你们,让你们死在战场上。”
所有人都没说话,张九龄等幕僚很想知道薛崇训打算怎幺让他们死在战场上,这些武将都是常年带兵的人,如果放虎归山只要有兵总能拉起一帮兵马来。
薛崇训接着又说﹕“待我率大军驰援西城,对阵之时你们便组成敢死队向突厥大营率先发动攻击!死后算殉国,洗清所有罪,家人将按朝廷律法给予抚恤,子孙即为功臣之后。我只能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,你们可甘愿?”
三城降将们沉默了片刻,很快就有人站起来说道﹕“大丈夫之死正该轰轰烈烈重于泰山,我不愿死在这憋屈的屋子里!谢晋王成全!”
众将纷纷站起来抱拳齐呼道﹕“谢晋王成全!”
李贵道﹕“我等兄弟近五十人,正好组成一队,请晋王给刀兵五十副,我敢保证突厥人的伤亡将比我们大十数倍!”
“很好,大唐儿郎当如此。”薛崇训冷冷地说道,起身欲走之时又回头道,“是有尊严地站着死,还是奴颜屈膝地跪着生……你们好自为之。”
说罢便从后门向外走,身边的随从跟着出去。他们另外找了一处官邸设案商议军务。突厥大军南下大战一触即发,这才是当务之急。
各人找了位置坐下,张五郎先就分析军情﹕“西城距离中城四百九十里,加急军报从西城发出恐怕已是一整天之前的事。此时突厥兵早已兵临西城开始进攻,西城目前的状况,恐怕已经是失守了。”
张五郎面相俊朗身材颀长,神情举止中规中矩,为人也很正派,颇有那种大众公认的君子之风;相比之下殷辞就显得英武不足,脸太白太清秀,虽然嘴上有一横帅气的小胡子,但看起来仍然跟一个小白脸似的,不过他通常是以儒将自居,平时是兵书不离手,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本书籍。
这时殷辞也赞成张五郎的估计,提出建议道﹕“这次突厥人入寇正当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,西城已无办法,维今之计应尽快整顿中城东城的兵马,使之尽快恢复士气和战力,特别是中城驻军兵马最多有近两万,又是安北都护所在,更是至关重要。到时再合关中军三万,安北地区总兵力达五六万人,依托中、东二城要塞为根本伺机出击,打退突厥人胜算很大。”
在军事上的议论主要就是他们两个将领在说话,幕僚们很少插嘴,毕竟术业有专攻武将有带兵经验阅历更有发言权。而鲍诚李逵勇等部将的文化和见识有限,于战争大局的眼光也比不上张、殷。
薛崇训却一如往常地沉默了,每当幕僚部将们议论事情的时候,他都很少说话只顾倾听和思索,然后做出决定,这是他的一贯习惯。不过他的沉默并不影响大家议论,因为他们都知道薛崇训要做出决定需要权衡各方利弊,在他面前将各方面可能他想不到的关系说清楚,有助于得出较为合理的决策。
今日又与往常略有不同,许久薛崇训都没有说话,不知在想着什幺。张五郎等人也感到有些奇怪﹕按理现在这军情也没有什幺太多的选择,要下决定应该很容易才对。
该提的谏言都提了,众人一时找不到话,都转头看向坐在北面一言不发的薛崇训。他仍然低着头一言不发。
他心里此时想的不是西城的安危或中东城的防务||,而是身上挂的“单于道行军大总管”的印。
长安朝廷不堪战争负担,是打算要和突厥人暂时议和的。
“议和……”他可能想得太出神了,就把一直琢磨的这两个字发出声来。
将领们愕然,幕僚们若有所思。
这时薛崇训抬起头来,总算说话了﹕“我听过一句话﹕和平是打出来的。今年我们要尽量和突厥人达成和解,但是在议和之前,必须要咬它一口,让其知道痛才明白‘和’字的意义。”
“薛郎打算如何教训突厥人?”
薛崇训冷笑道﹕“自然是进攻野战,守是没有头的事儿,抓住主动权才是正道。”
王昌龄谨慎地劝道﹕“安北镇初经变故,军心不稳,而奏报上言突厥人马不下十万,形势对比一目了然。万望薛郎三思﹕如依要地固守伺机出击至少能保安北边境无虞;若在不利情况下出击,恐失要地。”
薛崇训起先想了许久,现在已毫无犹豫﹕“我已思量妥当,就这幺决定吧?”
众人没有再提出什幺异议,他虽然用询问的口气,但一帮熟人都知道没啥改变的可能了。
他沉吟片刻又说道﹕“调拢中、东两城及附近各部的战马,以关中军为主力组成一支适合快速行军的军队听候调遣,而守城的将士无需太多军马应把马匹让出来。到时留几千关中军在中城助防,并调几员大将到东城布置城防;而我军以进攻兵力为主,以此准备作战方略。”
决定已下大伙便分头干活,以期实现单于道行军大帐的设想。西城已被认定无可奈何,援军自然是没有派出,只有一些斥候向西北方向散出打探军情;这几天大伙主要是在中城和东城调兵调马,从事内部整顿。
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,过得几日,薛崇训忽然得到探马来报,西城仍然未破!
这个消息让薛崇训以下的文武官
所有人都没说话,张九龄等幕僚很想知道薛崇训打算怎幺让他们死在战场上,这些武将都是常年带兵的人,如果放虎归山只要有兵总能拉起一帮兵马来。
薛崇训接着又说﹕“待我率大军驰援西城,对阵之时你们便组成敢死队向突厥大营率先发动攻击!死后算殉国,洗清所有罪,家人将按朝廷律法给予抚恤,子孙即为功臣之后。我只能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,你们可甘愿?”
三城降将们沉默了片刻,很快就有人站起来说道﹕“大丈夫之死正该轰轰烈烈重于泰山,我不愿死在这憋屈的屋子里!谢晋王成全!”
众将纷纷站起来抱拳齐呼道﹕“谢晋王成全!”
李贵道﹕“我等兄弟近五十人,正好组成一队,请晋王给刀兵五十副,我敢保证突厥人的伤亡将比我们大十数倍!”
“很好,大唐儿郎当如此。”薛崇训冷冷地说道,起身欲走之时又回头道,“是有尊严地站着死,还是奴颜屈膝地跪着生……你们好自为之。”
说罢便从后门向外走,身边的随从跟着出去。他们另外找了一处官邸设案商议军务。突厥大军南下大战一触即发,这才是当务之急。
各人找了位置坐下,张五郎先就分析军情﹕“西城距离中城四百九十里,加急军报从西城发出恐怕已是一整天之前的事。此时突厥兵早已兵临西城开始进攻,西城目前的状况,恐怕已经是失守了。”
张五郎面相俊朗身材颀长,神情举止中规中矩,为人也很正派,颇有那种大众公认的君子之风;相比之下殷辞就显得英武不足,脸太白太清秀,虽然嘴上有一横帅气的小胡子,但看起来仍然跟一个小白脸似的,不过他通常是以儒将自居,平时是兵书不离手,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一本书籍。
这时殷辞也赞成张五郎的估计,提出建议道﹕“这次突厥人入寇正当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,西城已无办法,维今之计应尽快整顿中城东城的兵马,使之尽快恢复士气和战力,特别是中城驻军兵马最多有近两万,又是安北都护所在,更是至关重要。到时再合关中军三万,安北地区总兵力达五六万人,依托中、东二城要塞为根本伺机出击,打退突厥人胜算很大。”
在军事上的议论主要就是他们两个将领在说话,幕僚们很少插嘴,毕竟术业有专攻武将有带兵经验阅历更有发言权。而鲍诚李逵勇等部将的文化和见识有限,于战争大局的眼光也比不上张、殷。
薛崇训却一如往常地沉默了,每当幕僚部将们议论事情的时候,他都很少说话只顾倾听和思索,然后做出决定,这是他的一贯习惯。不过他的沉默并不影响大家议论,因为他们都知道薛崇训要做出决定需要权衡各方利弊,在他面前将各方面可能他想不到的关系说清楚,有助于得出较为合理的决策。
今日又与往常略有不同,许久薛崇训都没有说话,不知在想着什幺。张五郎等人也感到有些奇怪﹕按理现在这军情也没有什幺太多的选择,要下决定应该很容易才对。
该提的谏言都提了,众人一时找不到话,都转头看向坐在北面一言不发的薛崇训。他仍然低着头一言不发。
他心里此时想的不是西城的安危或中东城的防务||,而是身上挂的“单于道行军大总管”的印。
长安朝廷不堪战争负担,是打算要和突厥人暂时议和的。
“议和……”他可能想得太出神了,就把一直琢磨的这两个字发出声来。
将领们愕然,幕僚们若有所思。
这时薛崇训抬起头来,总算说话了﹕“我听过一句话﹕和平是打出来的。今年我们要尽量和突厥人达成和解,但是在议和之前,必须要咬它一口,让其知道痛才明白‘和’字的意义。”
“薛郎打算如何教训突厥人?”
薛崇训冷笑道﹕“自然是进攻野战,守是没有头的事儿,抓住主动权才是正道。”
王昌龄谨慎地劝道﹕“安北镇初经变故,军心不稳,而奏报上言突厥人马不下十万,形势对比一目了然。万望薛郎三思﹕如依要地固守伺机出击至少能保安北边境无虞;若在不利情况下出击,恐失要地。”
薛崇训起先想了许久,现在已毫无犹豫﹕“我已思量妥当,就这幺决定吧?”
众人没有再提出什幺异议,他虽然用询问的口气,但一帮熟人都知道没啥改变的可能了。
他沉吟片刻又说道﹕“调拢中、东两城及附近各部的战马,以关中军为主力组成一支适合快速行军的军队听候调遣,而守城的将士无需太多军马应把马匹让出来。到时留几千关中军在中城助防,并调几员大将到东城布置城防;而我军以进攻兵力为主,以此准备作战方略。”
决定已下大伙便分头干活,以期实现单于道行军大帐的设想。西城已被认定无可奈何,援军自然是没有派出,只有一些斥候向西北方向散出打探军情;这几天大伙主要是在中城和东城调兵调马,从事内部整顿。
不料计划赶不上变化,过得几日,薛崇训忽然得到探马来报,西城仍然未破!
这个消息让薛崇训以下的文武官